對于學校塑膠跑道應當購買什么性能的材料
學校塑膠跑道工程流程 無溶劑硅PU材質的特點
學校塑膠跑道如何合理延長使用時間
廣州水性環保學校塑膠跑道冬季施工注意事項
預制型與現澆型學校塑膠跑道卷材的區別
改性樹脂幫助學校塑膠跑道轉型
詳細到每一步!健倫學校塑膠跑道刮涂作業大起底
泰州市學校塑膠跑道
關于學校塑膠跑道監理公司要求 橡膠健身游步道為啥要用水性材料鋪設
健倫體育,學校塑膠跑道標桿建筑商
學校塑膠跑道優勢所在
學校塑膠跑道場地清理和修補
沛縣幼兒園學校塑膠跑道規劃
寧波學校塑膠跑道公司
嶧城區學校塑膠跑道 環氧地坪施工
重慶學校塑膠跑道招標信息 硅PU塑膠球場
崇安學校塑膠跑道
東營學校塑膠跑道 學校塑膠跑道施工前的處理事項
新沂學校塑膠跑道施工
關于無溶劑型學校塑膠跑道專用膠水的介紹
學校塑膠跑道,體育,健康!
“只要真重視起來,學校體育肯定能搞好。對校長來說,抓體育比抓升學率出成果要快,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
”在去往長春市103中學的路上,吉林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藝術處處長劉強對前來調研并參加“吉林省中小學體質健康工作觀摩會”的教育部官員說。
103中學正在做的一件事給劉強的話提供了佐證。從這學期開始,103中學初中3個年級的學生開始利用晨讀時間集體跑步出早操。校長高海燕說,起初,有一半左右的學生3分鐘都跑不下來,兩個月過去了,如今,所有人都能跑到6分鐘,“孩子們的臉色紅潤多了”。
當然,僅僅是一個早操晨跑不可能吸引教育部的官員前來調研和觀摩。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這次來吉林,感興趣的是長春市在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上的一些創新舉措,其一便是今年長春投入4000萬元,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彈性放學”開展課后文體科技活動。每天開展一小時活動,每周不少于4次。
今年年初,北京曾宣布,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在中小學校開展體育、文藝等社團活動。不過,王登峰說,這種政府為青少年課外文體活動埋單的做法, 103中學所在的長春市南關區才是先行者。
從11年開始,南關區每年投入40余萬元,為中小學生在寒暑假舉辦免費文體興趣班,承辦單位包括有條件的中小學以及一些社會機構,學生自愿參加,不承擔任何費用,活動所有經費,包括場地、設備、人員等均由區政府撥款。
“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提高他們的身體素養和藝術修養。”南關區教育局德體藝衛科科長孫靜茹介紹了開展這項工作的初衷。放假后孩子們沒地方玩兒,要么花錢去社會上報名上各種培訓班,要么在家里看電視玩電腦,開學后好多孩子都長胖了,而學校以及社會上的文體場館假期都閑置著,“想讓孩子假期里也動起來,可如果收費,勢必加重家長的負擔。”
孩子在假期里能免費學到一種文體特長,家長們自然歡迎。孫靜茹和她的同事們假期里要深入場地去督導,常有家長發現她們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員,跑過來專門表示感謝。
據記者了解,南關區之所以在3年前能夠花錢做這件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時任區長曾經做過長春市教育局局長,重視教育更懂教育,知道怎么把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到刀刃上。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相對而言經濟不算發達,13年GDP在的排名是21位,略好于西部省份而已;長春雖然是省會,但去年的GDP還比不上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地級市。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長春市今年拿出4000萬元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課后文體活動,還是南關區連續4年為孩子開辦免費文體興趣班,都顯示出一種魄力——確確實實把增強青少年體質視為了政府的責任。
在跟隨觀摩團參觀了南關區的4所學校之后,記者的一個感受是,政府對青少年體育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舍得投入上,更體現在這些經費花在哪兒、怎么花上。
據南關區教育局局長徐彤說,過去的5年,南關區政府累計投入2860萬元,完成了13所學校操場標準化改造。雖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畢竟財力有限,其學校體育的硬件還是無法和北京、上海以及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同日而語。
南關區是長春的中心城區,記者走訪的4所學校都在居民區內,操場面積均不大,其中只有一所小學的操場實現了軟化,另外3所學校使用的還是硬操場,既沒有學校塑膠跑道,也沒有人工草坪,更別說游泳館、網球場了。
但是在這樣的操場上,陽光體育活動開展得扎扎實實、有聲有色。記者看到,樹勛小學的孩子們把跳繩玩出了各種各樣的花樣,獨輪車踩得飛快;平泉小學的學生人人都會輪滑,單人滑、雙人滑、多人滑,令人目不暇接,這個規模很小的學校居然是世界陳露、李佳軍的母校。前來觀摩的德惠市的一位老師開玩笑說:“孩子們的臉都黑燦燦的,一看是經常在太陽底下曬著。”
因為“陽光體育”開展得好,南關區教育局局長徐彤前不久在吉林省學生體質健康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他在發言中說,體質監測的數據顯示,13年與11年相比,男女學生身高分別增長0.66厘米、0.35 厘米,學生握力平均成績提高2.66千克。學生近視率沒有增長,嚴格控制在39.3%以下。
這兩年,一說到學校體育,有兩種聲音格外響亮。說成績,往往是投入了多少經費,增加了多少體育設施,改建了多少場館,開設了多少“高大上”的體育項目,連馬術、高爾夫都進了校園。說到困難,肯定免不了要訴苦,經費不足,缺器材、缺場地,沒有一塊鋪有學校塑膠跑道的操場往往是“困難”的具體表現,似乎沒有學校塑膠跑道,學校體育必然搞不好,學生沒法鍛煉。
誠然,要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不斷加大投入,改善硬件環境是應有之義,但在條件暫時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陋簡地開展體育活動。在吉林的現場觀摩會上,有老師感慨,“文革”前那代學生體質,那時候的體育設施根本沒辦法和現在相提并論,但學生們一樣能堅持鍛煉。
北京一所中學的校長近和記者談到,這幾年教育經費在硬件上有很多重復投入和不必要的投入,“真是浪費啊”。這位校長認為,教育硬件建設投資方向應該重新論證,要把滿足學生成長需要放在位。
這和孫靜茹的想法不謀而合。她在解釋為什么南關區采取的一些舉措都能走在前面時說,在硬件還不太好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更應該加強服務意識,想方設法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